鲸豚
Whales and Dolphin
海南岛鲸豚搁浅响应网络建设
项目编号
202201029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0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9791.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89107.4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5554.5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2-04 至 2023-09(第1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4-05-11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失去资格)
项目执行人
刘明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海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南海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我国鲸豚搁浅事件频发,但针对鲸豚搁浅的响应行动明显不足。海南位于南海腹地,历史资料显示近20种鲸豚曾搁浅于海南岛沿岸。自2012年起,项目团队利用地缘和平台优势,针对海南鲸豚搁浅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监测鲸豚搁浅情况、开展搁浅救助工作、建立海南鲸类搁浅专业数据库等。然而,仍存在许多待完善和推动的内容:(1)鲸豚搁浅属于突发事件,迫切需建立高效的响应网络,整合各参与机构/人员优势;(2)参与响应行动的一线人员,尤其在救助活体鲸豚方面,需进一步提升专业救助能力;(3)海南公众对海洋珍稀濒危动物的认识不足,公众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项目拟在过去的工作基础上,保持监测并积极响应海南鲸豚搁浅事件,不断完善和发展多方协助及联动体系;组织专业培训,提升响应人员的专业能力。项目的目标是建立适合海南地区情况的鲸豚搁浅响应网络,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公益组织、志愿者协会、海洋馆及沿海社区等多方之间搭建桥梁,有效推动与海南鲸豚搁浅响应和救助相关的保护实践工作,为海南鲸豚保护提供重要保障。
资助理由
鲸豚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关键类群,鲸豚搁浅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全球现象之一。尽管鲸豚搁浅的原因非常复杂、活体救助的难度很大,但快速汇报和响应、对可能存活的个体及时开展科学有效的救助、对死亡个体进行解剖以了解死亡原因、以及开展长期和系统的鲸豚搁浅及处理情况的监测,无论对于科学研究还是保护管理而言都极为重要。搁浅资料如物种出没记录、相对丰度、多样性、生存威胁等可为了解这些海洋鲸豚类的生物和生态学、生存和受威胁状况提供丰富的信息。尤其是对于其中的珍稀濒危物种而言,搁浅资料和信息经常是研究它们的重要甚至唯一的可靠来源。我国沿岸鲸豚搁浅频发,但目前仅少数地区(如香港、台湾、海南)有响应行动。海南位于南海腹地,搁浅记录到近20种鲸豚,虽然自2012年起,项目团队利用地缘和平台优势,已开展了监测鲸豚搁浅情况、开展搁浅救助、建立海南鲸类搁浅专业数据库等多项工作。然而,要想对鲸豚搁浅事件进行科学、系统和高效的响应和研究,仍需整合多方力量,共建响应网络,并逐步提升网络的响应、救助和研究能力。本项目拟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之上,联合相关的民间团体、公益组织、企业、政府部门和志愿者,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初步建成一个目标明确、组成多元、分工合理、有一定应急响应能力的“海南鲸豚搁浅响应网络”,制定出网络建设的行动计划。之后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持续开展搁浅鲸豚的救助和记录工作,加深网络成员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提升网络成员的专业能力,开展公众和渔民的宣传,完善搁浅数据的收集、分析、研究和公开等活动,从而不断提升本网络的响应能力和成效。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项目在海南沿岸区共监测记录到鲸豚搁浅事件19起,涉及28头个体,物种涉及印太江豚、印太瓶鼻海豚、热带斑海豚、弗氏海豚、瑞氏海豚、中华白海豚、糙齿海豚、侏儒抹香鲸、大村豚、疑似瓶鼻海豚一种和未知海豚一种。鲸豚搁浅事件既有群体搁浅也有单头动物搁浅,其中3起江豚搁浅为群体搁浅,搁浅个体数量为偶数,从2头到6头不等。记录到的搁浅动物,待发现时,9起为活体,10起已无生命体征。总体来看,在海南,鲸豚搁浅多发生在中小型鲸豚身上,以印太江豚居多,其他搁浅物种暂无明显倾向。

经项目调查总结,搁浅鲸豚无生命体征的,共计10起19头,既有幼体又有成体,大多数个体搁浅前已亡,发现时躯体腐烂程度I-IV不等,以I级和III级腐烂程度居多。搁浅已亡鲸豚的去处主要有三:就地掩埋(5起)、科研单位接收(3起)、重新被海浪卷回大海(2起)。活体搁浅鲸豚,涉及9起9头,其中3起现场成功放归,1起搁浅经救助、康复、治疗后成功放归,其他5起因搁浅应激呼吸衰竭和细菌感染等诸多原因,均救助无效而亡。项目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鲸豚搁浅事件都是由当地村民、渔民和游客在海滩偶遇发现的,极少数是鲸豚搁浅响应网络成员第一时间发现的。这说明,在与时间赛跑的搁浅鲸豚救助工作中,提升民众的认知和参与能力是非常关键和更高效的。

鉴于鲸豚搁浅响应救助事发零星、突发性强、响应有效时间窗口窄、专业技术要求全面、救援资源储备要求高等特点,在项目实施期间,为进一步壮大当前“海南南部三亚-陵水地区—海南西部儋州-昌江地区—海南北部海口地区三足鼎立”的既有响应格局,扩大响应覆盖面,在16家成员机构的基础上,项目新吸纳了包括昌江消防大队和儋州海花岛海洋乐园在内的8家机构,展拓了网络救助潜力,基本搭建形成了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管理处、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牵头领导,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总协调,三亚禹途救援队为救援行动主力,中科院地深海所和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所为科研鼎助,儋州海花岛童世界海洋乐园、海南宣力海洋欢乐世界和三亚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为医疗和康养基地,以及全体网络成员都参与的响应工作机制。该网络还构建了三步行动流程:1)多渠道获取搁浅信息:全网即时发布,做到消息同步,行动同步;2)现场响应:根据搁浅动物生命体征状况及当天海洋潮汐节律,启动已死亡、新鲜死亡和存活三种不同的处理预案;3)跟踪后续活动,按救助失利、救助暂养、救助康复三种场景后续跟进。得益于上述网络响应机制和行动工作流程,该网络已基本能满足海南沿海中小型鲸类搁浅救护的需求。

最后,由于海南东部和西南部沿海鲸豚搁浅响应力量总体偏弱、现有网络机构在活体搁浅动物暂养和放归方面呈现明显瘸脚的现状,项目建议该网络的中长期发展,应:(i)对接香港海洋公园、东南亚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中心、世界捕鲸委员会等机构,寻求专业指导,提升专业救护技术和能力;(ii)吸纳更多具备暂养条件的机构,如海洋馆,为搁浅动物提供充裕的康养和暂养条件,提高救助成功率;(iii)建议现有网络,参照行业和国家标准,拟定《鲸豚搁浅救护行业/国家标准》,在跨省驰援作业中,外输既有经验,内聚新经验,以应对海洋生物、海洋生态保护总体向好但鲸豚搁浅事件有可能增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