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
Otis tarda
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变化对大鸨越冬栖息地的影响评价和管护措施探索
项目编号
2022010311B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0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0006.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10000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4344.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2-04 至 2023-09
结项通过时间
2023-11-30
项目执行人
刘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农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内蒙古、河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松嫩平原区
项目摘要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濒危候鸟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对于依赖农田栖息地越冬的鸟类。大鸨作为典型的农田越冬鸟类,土地利用方式及农牧管理模式的变化,可能影响其越冬种群动态及栖息地质量,甚至导致物种区域性消失的严重生态后果。然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大鸨越冬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农牧管理模式对于大鸨栖息地的影响尚缺乏科学评估。首先在越冬区分布北沿的内蒙古图牧吉,结合遥感卫片解析、野外调查、社区走访,开展大鸨dybowskii亚种越冬栖息地选择偏好调查和分析,比较近5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大鸨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针对栖息地变化较大的区域,开展精准社区调查,挖掘农牧管理模式变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驱动因子,从而探求保护区管理为主体、社区农牧民共同参与的长效保护机制。在图牧吉追踪评估的基础上,调查范围扩展至越冬区分布南沿的河南新乡黄河湿地,进而提出保护管理行动方案以减缓或解除土地利用变化构成的威胁,最终将保护行动计划辐射并推广应用于其它重要大鸨栖息地。本项目为保护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实践指导,对于推动农田越冬地恢复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助理由
大鸨是鸨形目鸨科的一种大型地栖鸟类,是世界上体型和重量最大的候鸟,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有两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的分布范围横跨欧亚大陆、种群数量较多,而dybowskii亚种分布相对狭窄,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且还处于持续下降趋势中。该亚种在蒙古、俄罗斯东南部和中国东北部繁殖,冬季则迁徙至中国的北部和中部地区越冬,主要栖息于大型河流、水库周边开阔的麦地、收获后的农田和荒地,以麦苗、花生、大豆、油菜和少量昆虫为食,是一种典型依赖农田越冬的鸟类。土地利用的变化、种植种类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可能直接导致大鸨越冬栖息地的丧失或质量的下降。本项目拟在三个执行年内,选择越冬地北部的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部的河南新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比对过去五十年内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其对大鸨适宜栖息地的影响,并通过社区访谈,分析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项目将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通过与社区、保护区共同讨论制定和实施保护行动计划,从而探求保护区管理为主体、社区农牧民共同参与的大鸨越冬地的长效保护机制。项目还拟通过这两个项目地的探索与实践,将相关经验推广至整个大鸨dybowskii亚种的越冬地,从整体上推动农田的经营与管理能充分考虑大鸨的需求,从而为大鸨保留更多适宜的越冬栖息地。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项目团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保护区内大鸨越冬种群的数量、分布、栖息地类型及人为干扰因子。项目团队还进入保护区内的靠山嘎查、哈达嘎查、青龙山嘎查和马鞍山开展了100多人的入户访谈,收集了1980年至今各嘎查的人口、土地、牲畜、农作物、经济收入、农田和草场管理方式及变化情况等信息。项目还选取了保护区及周边约3873平方公里的区域,利用开源的30米精度的1985-2019年中国土地覆盖年度数据集,对每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综合以上各方面信息,项目团队发现:在过去的四十年中,该地区的畜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马作为交通工具和役用的功能逐渐丧失、数量大幅下降,而肉用羊的数量不断增长;该地的草场在2000-2010年间过牧较为严重,但2011年开始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18年后实施的禁牧区全年禁牧、草畜平衡区定期休牧的制度以及2021年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都对草场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1985年到2019年,该地区90%的面积都是草地和耕地,然而,在34年间该地区的草地面积总体下降了28%,而耕地面积则增加了31%,并取代草地成为了现在占比最大的土地类型;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在上世纪70年代时大鸨的数量比现在要多,1998年此地才开始有大鸨在此越冬,起初只有几只,2000年保护区成立后,越冬大鸨数量从最初的几头增长到一百多只,如今已成为了大鸨重要的繁殖地和最北的越冬地。虽然现有数据还无法就过去四十年间土地利用和农牧管理方式的改变对大鸨栖息地的影响得出结论,但已为下一步更细致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此外,项目还通过组织研讨会,汇报了第一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并与保护区管理人员及其他研究团队共同就该地区过去四十年草地与耕地之间流转的情况、可能影响这种流转的社会经济因素、这种流转对大鸨栖息地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就可以推行的大鸨保护措施,如在秋季打草期对打草作业时间、打草方式、刈割面积和高度进行管理,实行轮刈制度等、恢复撂荒地种植越冬大鸨喜食的大豆、绿豆等高蛋白植物等形成了初步共识。
项目活动
2024
Jan04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开展了大鸨普查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在图牧吉保护区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的数量达120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