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
Qin Ling
陇东南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建设项目
项目编号
2022010721C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9998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80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179326.51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13578.18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2-04 至 2023-09
结项通过时间
2023-11-21
项目执行机构
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负责人:李晓鸿)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河流、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甘肃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秦岭区
项目摘要
秦岭细鳞鲑是中国特有的狭域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甘肃东南部是秦岭细鳞鲑最重要的分布区,但由于非法大量捕捞、栖息地水资源减少、河道破坏等威胁,相关保护机构的保护能力有待提升,保护行动较少,野生种群岌岌可危。面对这些问题,为使甘肃省秦岭细鳞鲑野生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得到增强,在对甘肃省秦岭细鳞鲑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现状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与保护机构研讨,共同制定保护行动计划,同时在第三执行年再次回顾、修订,形成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计划;组建由保护区、林场、大专院校和社会组织等相关单位成员参与的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活动,使网络发挥交流学习、分享资料、共享信息、讨论问题的功能;对网络成员提供野外保护技术培训提高其保护技能;推动网络成员共同探索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的连通性、产卵场调查及种监测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推动林场参与秦岭细鳞鲑栖息地巡护,探索林场参与秦岭细鳞鲑保护的机制;反思、总结,为以秦岭细鳞鲑保护为切入点的“林水一体化”保护积累经验。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期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在2021年4月组建了甘肃省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56位来自保护区、林场、大专院校和NGO等相关单位的成员加入了网络。为了加强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项目编印发布了3期秦岭细鳞鲑保护工作通讯,还组织了一次野外考察活动,带领成员考察了张家川、华亭、陇县、桃花沟等地的秦岭细鳞鲑栖息地和人工繁育站,并就物种的生态习性、种群监测方法、河流的连通性、产卵场等栖息地的保护管理现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与讨论,提升了网络成员对该物种及其保护需求的认识,也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意愿。此外,在项目的推动下,东岔林场桃花沟管护站开始将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的巡护纳入日常巡护工作,网络成员也探索了水下摄像、蹲守瀑布等种群监测手段。

进入第三个执行年,项目拟在“林水一体化”保护理念的指导下,继续推动甘肃省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提升成员的保护意愿与能力、并支持成员之间联合开展保护行动。除继续发布保护工作通讯、组织和维护网络的日常交流以及开展能力建设活动外,保护网络的成员将首次以流经甘陕两地的麻庵河为例,尝试对该河流的连通性进行科学评估,尤其是评估废弃水坝对连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是否以及如何设计栖息地修复或连通工程(如鱼梯)方案。此外,项目还将推动更多网络成员开展以减少非法捕捞等威胁为目的的巡护活动,支持多个成员继续探索简易有效的种群和威胁监测方法、产卵场调查方法。随着对秦岭细鳞鲑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项目还将在总结已有各类保护行动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支持网络成员对已制定的秦岭细鳞鲑保护行动计划进行更新,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保护行动。
项目成果
项目团队在过去三个执行年中,基本摸清了甘肃省内秦岭细鳞鲑的分布和保护现状,确认了麦积东岔、平凉麻庵河、秦州藉河、定西榜沙河等重要的栖息地。项目最大的亮点是建立了首个陇东南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并通过网络推动成员开展水林一体化的保护实践。该网络现有成员近80名,主要都是来自于甘肃省内与秦岭细鳞鲑保护和管理相关的保护区、林场、种质资源保护地、渔业工作站等12家管理机构的一线基层工作人员。项目通过举办研讨会和保护技能培训、进行实地考察、编制秦岭细鳞鲑保护工作通讯、联合开展在地的保护行动等方式,促进了网络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也提升了成员的保护兴趣与能力。在项目团队的协助下,网络成员共同制定了《陇东南秦岭细鳞鲑保护行动计划2020-2030》,并在栖息地巡护与监测、种群数量监测、栖息地连通性评估、麻庵河鱼梯工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2023年网络成员还基于已有的工作成果,更新了保护行动计划,为之后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