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
A Ertai
阿尔泰山南麓黄胸鹀繁殖栖息地的监测和保护项目
项目编号
2022040131A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4999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4999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2-07 至 2023-12
结项通过时间
2023-12-26
项目执行人
苟军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农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人与野生动植物共存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新疆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阿尔泰山区
项目摘要
黄胸鹀是典型的因人类过度利用而极度濒危的物种。除减少盗猎的直接威胁外,保护其繁殖地也尤为重要,但国内对其繁殖地知之甚少。阿尔泰山南麓位于三条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上,是黄胸鹀指名亚种在我国最重要的繁殖地,也是近200种候鸟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过去几年的监测表明,每年5~6月黄胸鹀指名亚种会迁飞至阿尔泰山南麓,在小青河、查干郭勒河流域内传统漫灌方式种植的大面积麦田里繁衍生息;这里的黄胸鹀虽无被捕猎的威胁,但近年来由于节水灌溉的推广应用和集约化种植高价值的向日葵等经济作物,黄胸鹀高度适应和依赖的沟渠灌溉、传统种植的麦田繁殖生境已大面积消亡。
为了解繁殖地内农业种植种类和方式的改变对黄胸鹀的影响,本项目计划在未来的三年里持续采用样点法监测阿尔泰山南麓青河县小青河流域及查干郭勒乡两村(江布塔斯村和加勒特尔塔斯村)的黄胸鹀繁殖状况;联合当地林草部门、乡村政府、农户与华夏航空等企业共同合作,在小青河流域探索开发小麦生态友好产品、推动自然生态旅游等鼓励农户以传统方式种植小麦,保留黄胸鹀繁殖地;并积极探索适应黄胸鹀繁殖的节水种植和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保护黄胸鹀。
资助理由
黄胸鹀俗称禾花雀,是一个典型的因人类过度利用而濒危的物种,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也是IUCN极度濒危(CR)物种。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南麓的青河县境内,每年5-6月黄胸鹀指名亚种会迁飞到小青河流域、大青河流域及查干郭勒河流域内,在以传统漫灌方式种植的大面积的麦田内繁育生息。这里的黄胸鹀虽不面临捕猎的威胁,但近年来由于推行节水灌溉和集约化种植高价值的向日葵等经济作物,黄胸鹀高度适应与依赖的麦田生境快速且大面积地减少。项目团队在过去几年的监测中发现,由于改用滴灌方式种植小麦或向日葵,大青河流域内已难觅黄胸鹀的踪迹;查干郭勒河流域在2020年繁殖季共监测到189对黄胸鹀,2021年却由于改种向日葵,农田内已无黄胸鹀繁殖,只在水库边的高草灌丛中观察到4对,2022年该流域虽又种植回小麦,但已全部改为滴灌种植;小青河流域内今年虽在河谷地带仍保留有小部分传统种植的麦田,但整体趋势是更多的麦田将要改为滴灌种植。本项目拟在三年内持续监测青河县境内黄胸鹀的繁殖和栖息地状况,以了解繁殖地内农业种植种类和方式的改变对该物种的影响。此外,项目团队还将在小青河流域内与当地林草局、地方政府、社区、农户、NGO与企业共同合作,探索有机小麦农产品和观鸟旅游的开发,以市场手段来鼓励农户保持传统的小麦种植方式,为黄胸鹀保留部分繁殖地,并探索可能的既节水又能为黄胸鹀提供繁殖地的农业种植和管理模式。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基于2020-2021年繁殖期黄胸鹀调查的结果,2022年及2023年的6月至9月,项目团队对有黄胸鹀繁殖的小青河流域全域共8乡镇开展了野外调查,调查范围涵盖了繁殖期内各主要生境类型:大面积苜蓿地、大面积漫灌麦田、河谷低洼湿地、草地、新垦碎石荒地、陡坡地和农田边角地。项目发现黄胸鹀在繁殖期间偏好具有一定植被高度(如小麦或水库边湿岸高草)且视野开阔(如大面积漫灌麦田)的生境。传统沟渠灌溉的麦田是其首选的繁殖地,因为这类麦田内的食物来源与营巢条件颇佳。相比之下,具备此类似特点但面积有限的,如人工草场、河边低洼湿地、新垦碎石荒地和农田边角地等,则是其繁殖的次选生境。

调查还发现:自2021年青河县开始推广滴灌、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种植小麦后,黄胸鹀失去了绝大多数沟渠灌溉、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麦田生境。这种农田耕作种类和模式发生的巨大改变,彻底影响了黄胸鹀繁殖栖息地的选择。其中,集约化滴灌种植的小麦田不再适合黄胸鹀的栖息繁衍,估计主要原因是这种种植模式需要打除草剂和农药,还会造成土地干燥,这可能直接导致麦田里缺乏黄胸鹀所需的昆虫食物。流转种植的大面积向日葵也不适合黄胸鹀繁殖。不过,经过2021-2022年的适应期,青河县的黄胸鹀繁殖种群在2023年已经较好地适应新的种植模式,开始选择苜蓿地、人工草场、河谷湿地草场以及苜蓿地周边的零星麦田和油菜地作为新的繁殖地,种群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恢复。

在野外调查的八个乡镇中,2023年项目团队仅在阿热勒镇的呼尔森村、库尔迭宁村、乔夏村及塔拉特村四村记录到黄胸鹀52只,44雄8雌。其种群数量,自2020年的120对繁殖对,锐降至2021年的10对,并在2022年触底至10只后,种群在2023年开始呈现出止跌而恢复的态势。其繁殖生境的选择,则从2021年以前钟爱的漫灌麦田,转向2021年水库边天然高草地,从2022年几乎消失、有些开始使用苜蓿地,到2023年开始大量适应苜蓿地筑巢繁殖。
黄胸鹀虽然在繁殖栖息地的选择上展现出了顽强和极高的适应性,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在苜蓿地中,黄胸鹀只能在地面筑巢,而苜蓿是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的冬季畜牧主饲草,一年收割两茬,头茬集中在6月25日至7月初,收割时段正好与黄胸鹀繁殖产卵、育幼期产生时空交集,鸟卵或幼雏极易在牧草收割过程中无意遭损,影响其繁殖成功率;末茬多赶在当年首次霜降之前,一般在9月10日之前,以便及时晾晒成牲畜冬季用干草。若头茬收割过晚,末茬苜蓿易生长期短、产量下降、草质欠佳。

据此,项目依黄胸鹀的选择偏好,将繁殖生境分为三类,按类按需实施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具体做法如下:(1)对黄胸鹀繁殖最为集中的沟渠灌溉的大面积苜蓿地,项目联合青河县林草局及阿热勒镇库尔迭宁村和乔夏村的有关农牧民,以签订三方保护协议的方式,设立了300亩左右的“黄胸鹀繁殖种群保护示范地”,鼓励农户维持原有的苜蓿种植模式,但将头茬苜蓿收割时间推迟至当年7月25号黄胸鹀繁殖期结束后。而且,以每亩400-500元的补偿标准,弥补农牧民因头茬牧草收割迟而导致末茬牧草减产十包的经济损失,从而为黄胸鹀提供保底的繁殖地;(2)对示范区之外的苜蓿地,巢区周边半径5米内的苜蓿同样推迟一个月收割,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青河县林草局野保办给予相应的补偿,并对发现黄胸鹀的农户予以特别奖励;(3)对于人工草场、河谷湿地草场以及苜蓿地周边的零星麦田和油菜地,由于其收割时间多在8月10号黄胸鹀幼鸟出巢之后,故该类生境内的农业生产活动,对黄胸鹀繁殖的直接影响可暂不考虑。保护策略以发放保护宣传材料,提升农牧民保护认知度为主,对其农业生产不予过多干涉,暂不纳入生态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