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
Ke Erqin
基于自然的科尔沁东北部疏林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行动
项目编号
2022040231A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5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4487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2-07 至 2023-09(第1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4-04-03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失去资格)
项目执行人
万晓白
第三方托管机构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荒漠
保护议题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吉林
项目摘要
科尔沁沙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沙地,东扩边缘已伸入吉林,由于地处半干旱区,要变绿主要依靠草而不是树。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科尔沁沙地有效恢复哪种植被类型相对更有效;二是如何引导当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沙地的植被恢复工作。我们的目标:一是将已经进行了22年的同发牧场沙地治理及主要依赖原生植被恢复的经验进行总结,并能应用到新开展植被恢复的地块上;二是筛选出新的植被恢复地块周边3-6名社区居民参与项目,形成良好的机制,使他们最终能从治理和沙地恢复中持续获利。主要方法有:进行必要的样方调查和历年资料梳理分析,并对如何进行土地管理及合理利用进行总结;在新地块,能运用这些经验和有效的办法,并能通过筛洗社区居民参与、进行必要的思想和技能培训、使他们逐步成为该项目主要工作人员。期待的项目成果:一是能形成这一地区基于自然恢复为主的植被恢复操作手册,以及土地管理及合理利用的示范性案例总结;二是当地社区民众参与植被恢复的有持续吸引力的利益机制设计。
资助理由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东北平原的西部、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东延交叉的三角地带,与内蒙古高原东部紧密衔接,其主体为西辽河下游干支流沿岸的冲积平原。这里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植被茂盛的草场。从汉以后到契丹建立辽之间的数百年间,科尔沁相继生活着匈奴、乌恒、鲜卑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辽宋时期,科尔沁出现了沙化的现象。尤其是辽代初期,大批汉民北迁,利用科尔沁肥沃的土地进行开荒垦殖。辽代晚期到金,随着开垦面积的增大,科尔沁沙化面积日益扩大。元代科尔沁基本变成蒙古人的牧场,草地因人烟稀少而逐渐恢复。清朝初期成为皇家围场后出现“长林风草”的优质牧场。清末民初,大批河北、山东、辽宁移民在此开垦落户,农牧交错带和沙化再次出现。建国以后科尔沁曾大力发展农业,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沙地治理工程,如今每年的治理面积也大于沙化面积,但这里仍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地。

本项目地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北缘的吉林通榆县,其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的榆树疏林草原。项目团队从2000年起就在当地探索以自然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恢复行动,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本项目计划在三年里,总结过去22年里在同发牧场将100公顷流动沙丘自然恢复成生长有6处野生榆树群落且有甘草、草苁蓉在内的184种野生植物的草原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评估其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效益,编制植被恢复操作手册,并在此基础上,将恢复行动与经验拓展到新的项目地——包拉温都,并与周边社区、当地政府部门等各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制定和实施可行的、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恢复计划。终审委员会因此认为本项目具有创新性和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在包拉温都和同发两个自然恢复地块中分别设置了70和210个1mX1m的固定植物样方,招募和培训了来自4乡镇3自然村的19名志愿者,用“形色”和“花伴侣”APP,不定期识别和记录样方中的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由于疫情、人力不足、缺乏数据统计能力、返种花生等原因,项目未能如预期的那样,对两个地点进行同步调查,并每月底汇总出野生植物生长情况表和对标图,统计出野生甘草、草苁蓉和其寄主小叶锦鸡儿的分布区域、群落情况和物种密度。

项目组和志愿者们只是得到了如下经验性的观察结果:虽然包拉温都和同发同处于科尔沁东北部稀疏草原,但从植被组成来看,生境仍有不同,包拉温都为湿地边缘的平整撂荒地,同发是流动沙丘类荒漠生境,其群落组成有差异;前者自然恢复两年时间,后者已自然恢复20多年;包拉温都的自然恢复弹性较强,即经非不可逆的生境干扰后,植被恢复的可能性和速度要远高于同发,而同发的植被盖度虽低,植被相对稀疏,但物种丰度却不低,这可能表明其植被的地下生物总量不小;这些观察总体表明,疏林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宜具体结合拟恢复地块的生境特点,“量身打造”适宜的恢复方法,避免片面追求“快速、统一、单物种成片造林的通用做法,提升自然恢复的“天然含金量”。

项目还观察到,甘草这样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两个地方的植被恢复后都有发现;包拉温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尖头叶黎会作为先锋物种最早出现并形成绝对优势。在同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草苁蓉的分布范围较上一年有所扩大,甘草分布无明显变化,这可能说明同发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调查期间暂时处在稳步向好的演替阶段。

遗憾的是,项目虽以自述的形式,将过去22年在同发牧场进行自然恢复的工作过程梳理成文,但未能对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评估,也未能编制出可供他人借鉴学习且可实操的植被恢复手册,也未能与其他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制定出一个可运用到包拉温都和其他地方的自然恢复规划,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值得说明的是,本期项目在撬动村民的保护意识上仍有一些贡献,志愿参与植被调查的村民改观了自己以往对植被恢复的刻板印象,有村民感叹道:“自然恢复是‘要原来的植物呀’”!。这种通过招募村民志愿或有偿参与植被恢复、提升村民保护意识、也让恢复区域周边村民都成为自然恢复的一份子的做法,正是同发20多年植被恢复并得到村民认可和支持的经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