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
Xi Zang
西藏墨脱地区野生无刺蜂的资源调查和可持续利用
项目编号
202204059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6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20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1491.74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844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2-07 至 2023-06(第1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3-10-07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失去资格)
项目执行人
王凯(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西藏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喜马拉雅山东南区
项目摘要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主体,地理环境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但西藏野生授粉昆虫的系统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无刺蜂是一类营群体生活的传粉昆虫,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长期以来的研究发现,我国无刺蜂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等省份。我们最近调研意外发现,西藏东南部林芝市墨脱县达木乡和背崩乡也分布着零星野生无刺蜂种群,经鉴定为中国记录新种-喜马鳞无刺蜂,但目前仍缺少对墨脱野生无刺蜂的多样性调查,限制了野生蜂资源的应用。本项目拟采用科研机构、政府行业部门、质兰基金会、墨脱社区等多方合作的创新考察模式,在项目三年资助期内,在墨脱当地开展野生无刺蜂物种、分布、种群数量进行野外系统调查,结合无刺蜂栖息地和传粉网络结构的调研,科学评估西藏无刺蜂种群和资源分布情况。项目团队同时也进一步收集当地社区养蜂情况、养蜂意愿等信息收集,了解其发展养蜂业的兴趣意愿,通过对当地村民进行无刺蜂生物学、传粉和生态价值认识、推广应用无刺蜂人工诱桶等,从社区层面推动当地社区可持续利用野生蜂资源,保护墨脱当地传粉网络,为我国高海拔地区野生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实际案例。
资助理由
目前世界上已有记录的膜翅目蜜蜂科麦蜂族无刺蜂属的500多种无刺蜂,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授粉昆虫,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为人类提供着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无刺蜂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台湾、云南、广西等地,许多树栖的无刺蜂种类依赖天然林生存,因此容易受到生境丧失、人为干扰(如破坏式毁巢取蜜)、外来种入侵、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同时也是西藏海拔最低,气候最温和,雨量最充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这里有独特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并存的典型立体气候带,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在这里发现的喜马鳞无刺蜂,为我国新记录种,也是我国首次在西藏地区发现的无刺蜂。由于当地的无刺蜂种类、分布和资源量还未有过系统的调查,当地社区也有使用蜂资源的历史和养蜂的意愿,本项目计划在三年内通过实地调查掌握该地区无刺蜂的种类、分布、生存和利用现状,了解其传粉网络,并在达木乡和背崩乡开展试点工作,收集整理当地相关的传统知识,推动当地社区有效保护当地的传粉网络并可持续地利用野生蜂资源。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组从无刺蜂分布可能性较大的两大乡镇—背崩乡和达木乡入手,进行了近两周的野外调查和入户访谈,总共记录到无刺蜂27群。其中,养殖的从野外获得的无刺蜂21巢,主要分布在达木乡的达木村(主要是珞巴族),少数在背崩乡的格林村(主要是门巴族),养殖蜂箱多放置在乡镇居住范围内,以原生圆木的蜂箱养殖为主,人工的方形蜂箱为辅,两者的构成比大致为2:1。野生无刺蜂群共记录到6群,其中项目组找到4群,当地居民目睹2群,都散步在各村周围。其中,背崩乡格林村3群、德尔贡村1群、达木乡达木村和卡布村各1群。这些无刺蜂集中分布在海拔800-2,000米的热带雨林区,具体小生境以森林、灌丛和河谷景观为主,野外初步记录到的蜜粉源植物,包括美人蕉、西藏虎头兰、光叶蝴蝶草等,多达35种之多。

项目组在对采集到的无刺蜂个体进行形态和遗传基因双重分析后初步断定:项目地的无刺蜂虽为鳞无刺蜂的一种,但形态上却与之前初步鉴定的喜马拉雅鳞无刺蜂以及云南广泛分布的黄纹无刺蜂有明显的不同,且其DNA测序结果也表明该无刺蜂与我国已记录的其他无刺蜂有很大区别。因此,项目地无刺蜂的具体蜂种暂无法确定,还待进一步的研究辨析。

在与村民与相关政府部门的交流和访谈中,项目组也了解到在墨脱地区,无刺蜂在历史上曾作为产蜜糖的贡品而备受珍视和呵护。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及经济的发展,无刺蜂的养殖逐渐没落。过去,当地人通过在葫芦底部开小口来招引无刺蜂入住并饲养。在当地的门巴语中,无刺蜂为“renbu",其巢拥有的独特喇叭口则被称为“bibi"。由于无刺蜂的养殖历史过于久远,加之现有的养殖户有限,有关该物种的传统知识因传承断代已存世不多,大多访谈者对象对这种不起眼的蜂类相当陌生。虽当地村民对可持续地养殖无刺蜂有一定的兴趣,但要对其进行保护性地扩繁和利用,时机还尚早。同时,项目组也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设计了无刺蜂养殖专用蜂箱,并指导当地农户开展了野外诱蜂活动,为促进当地野生无刺蜂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本期调查中,项目组还留意到:项目地虽地处相对偏远,人烟稀少,当地的无刺蜂却也同样面临着一些普遍的和潜在的威胁,如: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农药使用等等。为此,项目组在野外无刺蜂分布处均设定了监测位点,以便后续持续跟踪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