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组从无刺蜂分布可能性较大的两大乡镇—背崩乡和达木乡入手,进行了近两周的野外调查和入户访谈,总共记录到无刺蜂27群。其中,养殖的从野外获得的无刺蜂21巢,主要分布在达木乡的达木村(主要是珞巴族),少数在背崩乡的格林村(主要是门巴族),养殖蜂箱多放置在乡镇居住范围内,以原生圆木的蜂箱养殖为主,人工的方形蜂箱为辅,两者的构成比大致为2:1。野生无刺蜂群共记录到6群,其中项目组找到4群,当地居民目睹2群,都散步在各村周围。其中,背崩乡格林村3群、德尔贡村1群、达木乡达木村和卡布村各1群。这些无刺蜂集中分布在海拔800-2,000米的热带雨林区,具体小生境以森林、灌丛和河谷景观为主,野外初步记录到的蜜粉源植物,包括美人蕉、西藏虎头兰、光叶蝴蝶草等,多达35种之多。
项目组在对采集到的无刺蜂个体进行形态和遗传基因双重分析后初步断定:项目地的无刺蜂虽为鳞无刺蜂的一种,但形态上却与之前初步鉴定的喜马拉雅鳞无刺蜂以及云南广泛分布的黄纹无刺蜂有明显的不同,且其DNA测序结果也表明该无刺蜂与我国已记录的其他无刺蜂有很大区别。因此,项目地无刺蜂的具体蜂种暂无法确定,还待进一步的研究辨析。
在与村民与相关政府部门的交流和访谈中,项目组也了解到在墨脱地区,无刺蜂在历史上曾作为产蜜糖的贡品而备受珍视和呵护。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及经济的发展,无刺蜂的养殖逐渐没落。过去,当地人通过在葫芦底部开小口来招引无刺蜂入住并饲养。在当地的门巴语中,无刺蜂为“renbu",其巢拥有的独特喇叭口则被称为“bibi"。由于无刺蜂的养殖历史过于久远,加之现有的养殖户有限,有关该物种的传统知识因传承断代已存世不多,大多访谈者对象对这种不起眼的蜂类相当陌生。虽当地村民对可持续地养殖无刺蜂有一定的兴趣,但要对其进行保护性地扩繁和利用,时机还尚早。同时,项目组也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设计了无刺蜂养殖专用蜂箱,并指导当地农户开展了野外诱蜂活动,为促进当地野生无刺蜂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本期调查中,项目组还留意到:项目地虽地处相对偏远,人烟稀少,当地的无刺蜂却也同样面临着一些普遍的和潜在的威胁,如: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农药使用等等。为此,项目组在野外无刺蜂分布处均设定了监测位点,以便后续持续跟踪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