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果
项目团队租借了6亩弃耕的水稻田用于小微湿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试验,经过一年的实践初步证明:在海南羊山地区,适应性地改造和优化现有农业耕作模式可遏制小微湿地因气候变化和生境改变而导致的持续萎缩,为特定的水生植物,如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水菜花和水蕨等留守一方生存空间。初步探索改造的模式包括水稻-水菜花共生和轮作、稻-花-果-草-菜共生。
项目在试验田周边和内部辟出了适合沉水植物水菜花生存的环田沟和小水凼,由此形成“稻花共生模式”;在此基础上,又在环田沟外埂岸选种番木瓜、凉茶草、地瓜等植物,进而打造出“稻-花-果-草-菜共生模式”。经田间地头试验,上述两种模式均可实现水菜花保育共生的目的。保护性移栽的水菜花可实现自然生长扩繁。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形下,400株种苗只需半年即可累增至1,000株,保育效果显著。这主要得益于上述共生模式自带的生态优势:(1)60厘米深的环沟沟坑,既能抑制稻田中水华的发生,又可为水菜花提供贯穿其生活史全过程(含发育及种子成熟)所需的繁衍生长空间,还能为稻田内水生生物提供更多立体生存空间;(2)水菜花移栽时,稻田进水口加盖10目滤水筛网,可从源头上将福寿螺、罗非鱼等外来入侵物种挡在小微湿地之外;日常管理中,利用山茶油渣侵泡食盐制成的生物农药、环沟投放青鱼等生物防治手段,可进一步遏制稻田内福寿螺滋生、泛滥;稻米收割后,稻茬留足15厘米且保证稻田半茬淹水可防范稻田遭外来物种薇甘菊的入侵;(3)环沟地埂种植地瓜等覆地经济植物,在防止薇甘菊、三叶鬼针草、飞机草等入侵外,还能为稻田有益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维持小微湿地的稳定。传统稻田加配生态环沟和生态积水坑的做法,除惠益目标共生的水生保护植物外,还可大幅提升稻田及周边小微湿地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项目还发现共生模式下的稻田小微湿地,草本植物种类数可由改造前的11种增加到改造后的40种,小微湿地局域生态环境不断朝着更具韧性的方向调整和演进。除生态向好外,这些共生模式亦具经济吸引力和可推广性。除共生植物的经济变现价值和保护价值外,单就稻田经济投入产出比而言,稻田改造虽会因加配生态环沟和积水坑而种植面积遭压且管理成本提升,但环沟侧水稻能增产20%,却可完全覆盖由此连带产生的经济减损,并单亩盈余增收近340元人民币。农田小微湿地兼为保护植物提供避难所的农耕新模式,其景观价值、美学价值和保护价值不俗,具打造成自然教育或农作体验教育基地的潜质,其附带的经济增收预期也有望为当地农业兼容生态保护带来转型发展新契机。
项目还基于试验田的探索,开展了4期分别以水稻插秧、清除罗非鱼、捕捉稻田蟹、割稻为主题的湿地农耕研学活动,2期针对当地小学生及其老师和家长的自然教育活动,帮助39个城市家庭了解湿地农耕生产主要过程和主要生存威胁,让118位小村民识别常见湿地破坏行为的准确率提升至90%。项目还积极推动当地村民组建了湿地保护志愿者巡护队,积极参与小微湿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