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湿地
Small Wetlands
海南羊山小微湿地保护实践与可持续利用探索
项目编号
2022070351C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49984.56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149930.19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2-10 至 2024-03
结项通过时间
2024-06-30
项目执行机构
海口火山田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负责人:周缘)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河流、农田
保护议题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减少外来入侵种的影响
农林渔业的可持续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海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项目摘要
在海南北部的火山熔岩湿地(羊山湿地)内小微湿地星罗棋布,其中以溪流、泉塘、水稻田小微湿地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在这3类小微湿地中分布的水菜花、邢氏水蕨、龙舌草、普通野生稻、水角5种濒危水生植物是羊山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种,本项目拟在前期8处重要小微湿地已开展的濒危水生植物长期监测和保护工作基础之上,在羊山地区选择1处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田-溪流小微湿地,联合利益相关方开展减少湿地破坏行为和遏制外来入侵物种等保护实践,并以惠益物种作为指示物种对保护成效进行评估;同时探索水稻-水菜花(龙舌草)的稻花共生和轮作、水芹-沼菊-刺种荇菜等水生经济作物培育及多样化种植模式,合作开发水菜花蜂蜜生态产品,合作创建小微湿地+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多种可持续利用方式,通过在羊山地区探索湿地友好型利用的综合发展模式并进行推广,从而带动当地农民参与羊山小微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此从根源上减少人为扰动和长期弃耕导致的水稻田湿地退化威胁,进而推动羊山湿地的长期保护。
资助理由
海南北部的火山熔岩湿地,俗称为羊山湿地,富有泉、塘、溪、沟渠、水稻田等多种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小微湿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作物种类和耕作方式的变化、电鱼、脚踏船、畜禽养殖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等,已使这些湿地生态系统发生明显的退化,大薸、凤眼莲、福寿螺、罗非鱼等外来入侵物种因此泛滥,水菜花、龙舌草、水蕨、普通野生稻、水角等湿地指示物种濒临灭绝,这些湿地能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也明显衰退。

本项目拟在前期已开展的羊山湿地濒危水生植物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基础之上,从中选择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田-溪流小微湿地,与村庄合作,挖掘传统农耕生态智慧,通过在当地的学校持续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和自然体验营,逐步提升村民对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愿。项目将与村民一起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监督举报电鱼等违法行为,控制外来入侵种,从而减少湿地所面临的威胁。此外,项目团队还将与村民一起,基于传统生态知识,共同尝试探索水稻-水菜花/龙舌草等的共生模式,以减缓雨季洪水对稻田耕作层的冲刷,探索水菜花-旱季水稻的轮作,培育和种植多种水生经济作物,开发以水菜花-水角为主要蜜源植物的蜂蜜产品,把村庄打造成自然教育和乡村生态体验基地,通过以上多种方式来探索湿地友好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式。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有望探索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可持续保护和利用羊山湿地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团队租借了6亩弃耕的水稻田用于小微湿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试验,经过一年的实践初步证明:在海南羊山地区,适应性地改造和优化现有农业耕作模式可遏制小微湿地因气候变化和生境改变而导致的持续萎缩,为特定的水生植物,如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水菜花和水蕨等留守一方生存空间。初步探索改造的模式包括水稻-水菜花共生和轮作、稻-花-果-草-菜共生。

项目在试验田周边和内部辟出了适合沉水植物水菜花生存的环田沟和小水凼,由此形成“稻花共生模式”;在此基础上,又在环田沟外埂岸选种番木瓜、凉茶草、地瓜等植物,进而打造出“稻-花-果-草-菜共生模式”。经田间地头试验,上述两种模式均可实现水菜花保育共生的目的。保护性移栽的水菜花可实现自然生长扩繁。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形下,400株种苗只需半年即可累增至1,000株,保育效果显著。这主要得益于上述共生模式自带的生态优势:(1)60厘米深的环沟沟坑,既能抑制稻田中水华的发生,又可为水菜花提供贯穿其生活史全过程(含发育及种子成熟)所需的繁衍生长空间,还能为稻田内水生生物提供更多立体生存空间;(2)水菜花移栽时,稻田进水口加盖10目滤水筛网,可从源头上将福寿螺、罗非鱼等外来入侵物种挡在小微湿地之外;日常管理中,利用山茶油渣侵泡食盐制成的生物农药、环沟投放青鱼等生物防治手段,可进一步遏制稻田内福寿螺滋生、泛滥;稻米收割后,稻茬留足15厘米且保证稻田半茬淹水可防范稻田遭外来物种薇甘菊的入侵;(3)环沟地埂种植地瓜等覆地经济植物,在防止薇甘菊、三叶鬼针草、飞机草等入侵外,还能为稻田有益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维持小微湿地的稳定。传统稻田加配生态环沟和生态积水坑的做法,除惠益目标共生的水生保护植物外,还可大幅提升稻田及周边小微湿地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项目还发现共生模式下的稻田小微湿地,草本植物种类数可由改造前的11种增加到改造后的40种,小微湿地局域生态环境不断朝着更具韧性的方向调整和演进。除生态向好外,这些共生模式亦具经济吸引力和可推广性。除共生植物的经济变现价值和保护价值外,单就稻田经济投入产出比而言,稻田改造虽会因加配生态环沟和积水坑而种植面积遭压且管理成本提升,但环沟侧水稻能增产20%,却可完全覆盖由此连带产生的经济减损,并单亩盈余增收近340元人民币。农田小微湿地兼为保护植物提供避难所的农耕新模式,其景观价值、美学价值和保护价值不俗,具打造成自然教育或农作体验教育基地的潜质,其附带的经济增收预期也有望为当地农业兼容生态保护带来转型发展新契机。

项目还基于试验田的探索,开展了4期分别以水稻插秧、清除罗非鱼、捕捉稻田蟹、割稻为主题的湿地农耕研学活动,2期针对当地小学生及其老师和家长的自然教育活动,帮助39个城市家庭了解湿地农耕生产主要过程和主要生存威胁,让118位小村民识别常见湿地破坏行为的准确率提升至90%。项目还积极推动当地村民组建了湿地保护志愿者巡护队,积极参与小微湿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