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Peking
北京东部原生农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项目编号
2022070441A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5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49993.77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2-10 至 2023-09
结项通过时间
2023-11-22
项目执行人
郝建国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湿地、河流、森林、农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北京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项目摘要
城市生态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目前焦点多为经过人为改造的城市景观,城市的原生生态群落罕见且珍贵。在近两年的通州区越冬大鸨守护活动中,我们发现位于北京通州区的大鸨越冬栖息地是一块难得的原生城市自然景观:一个由农田、半天然林灌草丛、河流构成的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该地区给迁徙、越冬的鸟类提供了理想栖息地,除大鸨外,还发现有长耳鸮、鸳鸯、黄胸鹀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以种群的形式在此越冬、繁殖、停歇。然而今天这个栖息地正受到城市开发的威胁,我们希望通过多种保护方式,使得这一北京罕见的原始生态系统能够得到保护。
资助理由
位于北京亦庄经开区内的通明湖-水南村区域,面积约 9.3 平方公里,为农田-河流湿地-草地-林地生态系统,鸟类多样性非常丰富。从2015年起,这里已记录到鸟类264种,其中有大鸨、黑鹳、黄胸鹀、遗鸥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6种,长耳鸮等二级重点保护物种44种。当地政府已在此规划建立嘉会湖湿地公园。不过,如何在该区域的各项规划、建设和后续的管理中,既满足城市排水、基本农田保护和市民休闲、游憩和自然教育的需求,又能充分考虑鸟类生存的需要,为丰富多样的鸟类保留足够面积和质量的栖息地,恢复和提升现有栖息地的完整性与质量,是摆在城市决策者、管理者、自然保护机构、志愿者和公众面前的一个不小的挑战。

本项目团队拟在过去两年的鸟类调查和保护工作基础之上,在三年内通过开展基础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志愿者为主体的栖息地保护和管理体系,开展鸟类科普、自然教育和保护宣传活动,联合科研人员、公益保护机构和志愿者等,继续与园林绿化部门、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当地社区等合作,就现有该区域内的建筑用地、待建设用地、复耕农田、林草混合用地、自然草地和河流湿地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充分研讨,推动各关键利益相关方就嘉会湖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后续的有效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达成共识,在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中,为大鸨等鸟类保留一块栖息之地,恢复一片华北平原上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农田-湿地生态系统。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团队通过组织开展50余场社区宣传和青少年自然教育活动、媒体及自媒体的持续报道以及志愿巡护工作,引起了社会对项目地的广泛关注,也由此获得了通州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区园林绿化局、台湖镇镇政府、森林公安等政府部门与民间志愿者建立了合作巡护的模式,基本消除了项目地内不文明拍鸟、流浪动物、建设施工、塑料垃圾、盗猎、种植方式改变等威胁。在2022-2023冬季,1只大鸨在项目地顺利越冬,栖息时长共计174天。在此期间,共有57人参与现场守护和监测,累计参与464人次,志愿者人数达到182人,其中新增志愿者26人且有17人通过培训和考评成为巡护骨干。监测结果也发现:玉米收割后在冬季种植小麦会直接导致大鸨放弃此越冬地离开,大鸨喜欢在玉米收割后与其羽色接近的背景地块活动,栖息地内食物的多寡会影响其活动范围的大小;越冬大鸨受到的干扰较往年大幅减少,尤其进入大鸨栖息地捡拾玉米、遛弯等现象减少,放羊人也会有意识的驱赶羊群绕路避让大鸨。

项目团队通过调查完善了项目地的生物多样性本底信息,编写了项目地的鸟类名录(包括大鸨、长耳鸮等鸟类273种)和植物名录(共有植物144种,其中野生种86种,栽培种40种,外来入侵种19种),并与十多位有社会影响力并支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人士共同组建了志愿性质的项目地保护委员会。委员会总结了项目地所具有的重要生态、社会、人文和政治价值,尤其是这里作为北京现有的唯一一块稳定的大鸨越冬地、唯一的长耳鸮繁殖种群所在地、华北平原上典型的原生性农田-河流-湿地-疏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缩影,有望成为多方参与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委员会还制定了具体的保护策略和年度行动方案,递交给了区园林绿化局。项目团队也基于多年的调查经验与监测结果,对项目地的鸟类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规划和设计了保护和恢复方案,以《城市副中心大鸨等鸟类栖息地保护建议》的形式提交给了北京市园林局。